設立學校以玉女妻伯益
一日. 帝舜視朝. 群臣日. 從前洪水為災. 百姓流離蕩析. 艱食鮮食. 生命尚且不保. 當然談不到教育二字. 如今水土平治. 已經二十餘年. 大司稷播時百穀. 成效卓著. 天下百姓. 大約都可以算子康了. 但是人心容易為惡. 飽食煖衣. 逸居而無教. 則近於禽獸. 古人說的. 一點都不錯. 大司徒歷年播教以來. 教他們親睦. 教他們謙讓. 效驗亦已大顯. 不過朕的意思. 對於成人而施教化. 收效較難. 因為習慣已成. 成見已深. 一時不容易改轉. 不如先就童蒙教起. 古人說. 蒙以養正. 聖功也. 所以朕擬大規模的設起幾個塲所來. 無論甚麽人家的子弟. 都叫他來學. 這個塲所的名字. 就叫作學. 學有兩種. 一種學些技能. 及普通的知識. 一種是學做人. 有了技能和知識. 將來長大之後. 就不至變為游民. 可以得到一個相當的職業. 以維持其生計. 知道了做人的道理. 將來長大之後. 到社會上去. 就是一個善人. 人人都能如此. 國家豈不是就大治. 刑罰就可以不用麽. 古人說移風移俗. 莫大於教. 朕的意思如此. 汝等以為何如. 大司徒道. 帝之言甚是. 臣的意思. 教固然要緊. 育尤其要緊. 人之初生. 沒有不善的. 所以不善的原故. 就是為習俗所染. 譬之一根絲. 染於蒼則蒼. 染於黃則黃. 近朱則赤. 近墨則黑. 所以能彀另闢一塲所. 訂定一種教法. 造成一個環境. 使他左右前後. 所見所聞. 無非是個正人. 無非是個善事. 那末就是他天性本惡. 亦可以化而為善. 何況本來是善的呢. 所以帝的主意甚是. 臣以為可行. 帝舜道. 那末有兩項. 要先決定. 第一項是教育的宗旨. 究竟如何. 朕的意思. 最好定一個極簡極賅的字. 做一個標準. 然後依了標準做去. 自然容易達到目的. 於是大家一齊思索. 有的主張用仁字. 有的主張用孝字. 紛紛不一. 帝舜道. 朕看起來. 用孝字最妥當. 孝為百行之原. 先帝當日. 就是重孝字. 但是百姓識淺. 以為孝字專對父母而言. 對於常人. 應該如何. 他就不知道了. 所以朕擬於孝字下加一個弟字. 使百姓知道. 對於父母. 固然要孝. 就使對於常人中年紀比我長的. 亦要恭敬. 那末不但家庭安寧. 就是社會上亦不會紛擾. 大家聽了. 都以為然. 於是就通過教育宗旨. 是孝弟二字. 帝舜又道. 第二項. 是教育科目. 這種科目. 包括知識技能和做人之道. 三種. 均在其內. 怎樣定法呢. 秩宗伯夷道. 依臣意見. 禮是立身之本. 當然是一科. 不可不學的. 大司稷道. 我國以農立國. 農業不可不學. 當然亦是一科. 伯益道. 依臣看來. 草木鳥獸. 與人的關係很切. 用處亦最大. 博物的人. 古稱為君子. 當然要算一科. 共工倕道. 古人聖人. 製器用以前民. 利薄萬世. 就是自己不能彀發明. 尋常日用的物件. 自己能做. 亦很便利. 臣想起來. 當然亦要列一科. 樂正夔道. 聲音之道. 與政治相通. 而且可以變化人的氣質. 功效甚大. 臣的意思. 音樂亦應該列作一科. 帝舜道. 汝等之言. 皆甚有理. 可按照童蒙的年齡和程度淺深. 編製教科書等. 以便誦讀. 學習. 但朕還有一種見解. 書本上的教育. 是形式. 不是精神. 形式上的效用淺. 精神上的效用深. 怎樣叫精神上的效用呢. 師長做一個榜樣. 弟子從而效之. 才叫做學. 那末教育之精神全在乎師長了. 師長的學問才識. 尤其是道德人品. 的確項項可以做弟子的模範. 那末弟子觀之而感化. 無形之中. 自然收效甚大. 否則學問才識不足. 甚至「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那末書本上的教育. 尚且弄不明白. 何以使弟子率教呢. 所以朕的意思. 興學之後. 擇師是第一要事. 擇到良師之後. 一切接待師長的典禮. 要非常隆重. 然後師尊. 師尊然後道重. 即使一時選擇未精. 誤延不良之師. 是國家或官吏所延請的. 國家和官吏. 既然延請到不良之師. 誤人子弟. 那末國家和官吏. 先應該自己引咎. 處分自己. 豈可將所延不良之師. 處分撤換. 顯顯自己威風. 就此了事. 要佑道世界上的劓. 都是一種偶像. 大說要尊敬. 就尊敬. 大家說不要尊敬. 就立刻可以不尊敬. 師長是教弟子的. 要使弟子尊敬的. 弟子能彀尊敬師長. 才肯聽他的訓誨. 學他的榜樣. 假使師長可以處分. 可以撤換. 那末弟子對於師長. 就有輕視之心了. 雖則那不良之師長. 的確可以處分. 的確可以撤換. 但是一筆寫不出兩個師字. 此也是師. 彼也是師. 師之尊嚴. 既然動搖. 教育之根本. 就有大半失敗. 尤其一種弊習. 萬不可犯. 有些知識淺薄的人. 看見桀驁不訓的子弟. 在那裏攻擊師長. 他不責子弟之驁. 而反責師長之無能. 甚且助子弟驅逐師長. 這個真是怪現狀. 果然如此. 以後這個學中. 除非不再延師. 假使延師. 有氣節的. 那個肯來. 來的一定是為衣食問題. 為衣食問題而來的師長. 其中並非沒有學問才識兼全的人. 亦並非沒有熱心教授的人. 但是他. 既以自己的衣食為前提. 那末有些地方. 就不能不圓通. 不能不敷衍. 不能不遷就. 決不敢抗顏而為師了. 既然有一個被驅逐的覆轍在前. 深恐怕再惹起弟子之反抗. 兜頭一想. 何苦來. 澈底一想. 何苦來. 幾個何苦來一想. 立刻變成好好先生. 那種教育. 還有價值麽. 所以朕的意思. 要講教育. 必須要講精神上的教育. 要尊師要嚴師. 才可以顯得出教育之精神. 而收效大. 汝等以為何如. 大家聽了. 都極以為然. 退朝之後. 就分頭前去預備辦理. 不提. 且說舜. 自從娶了娥皇女英之後. 忽忽三十餘年. 娥皇無所出. 女英生一男一女. 男名叫均. 女叫玉女. 這時年齡. 都在二十以外. 帝舜因看得伯益少年英俊. 且治水功勞甚大. 有心相攸. 一日. 叫伯奮季仲去執柯. 皋陶父子. 自然口答應. 於是六禮齊備之後. 玉女就嫁了過去. 當那嫁的這一天. 帝舜封伯益一境土地. 其名叫費. (現在山東省費縣)這次婚禮. 雖則一切簡樸. 不尚奢華. 但是却亦忙碌的很. 等到婚事完畢. 恰好大司徒等奏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