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水不救近火
齊國是魯國的鄰邦,魯穆公不去同齊國結盟,反而把自己的公子和公主紛紛送到遠離魯國的晉國和楚國去結親和做官,想在魯國遭難時,得到晉、楚兩國的援助。
有個叫犁鉏的大臣對魯穆公說:「假如這兒有人掉進大河裏馬上就要淹死了,岸上的人都說:『越國人最善於游泳,快派人去越國求救吧。』國君,您說這人救得活嗎?」
魯穆公笑著說:「真啊,越國那麼遠,越人再善游水,這個人也別想活命。」
「那麼,」犁鉏又問,「如果魯國京城發生大火災,有人對您說,『海裏的水最多,快派人到海邊運水來救火』,國君認為能行嗎?」
「不行,不行,」魯穆公說,「等海水運到,京城早就燒成灰燼了。」
「是呀,」犁鉏說,「這就叫做『遠水不救近火』,現在晉、楚兩國雖很強盛,但遠離魯國,倘若魯國一旦有難,就會像遠水救不了近火一樣。而齊、魯相鄰,不同齊國結交,實在危險啊!」
魯穆公使眾公子,或宧於晉,或宧於荊。犁鉏曰:「假人於越而救溺子,越人雖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今晉與荊雖強,而齊近,魯患其不救乎?」 《韓非子‧說林上》 |
【今解】
魯穆公只看到晉、楚兩國的強盛,卻忽略了要得到他們及時援助還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海水固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卻撲滅不了京城的一埸火災,其原因就是兩地距離太遠。因此,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關係,為客觀條件所制約,一切都依條件、地點和時間而轉移,在某種具體條件下是正確的認識和做法,放在另一種具體條件下則可能是錯誤的。離開一定的條件、地點和時間,我們就弄不清楚一件事情究竟是好還是壞,是正確還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