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泣不遇

 

      從前,在周這個地方,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頭子,坐在大路旁邊嚎啕大哭。

 

      行人問他:「你為什麼哭得這樣傷心?」

 

      老人回答:「我的命運是這樣不幸!我的鬍子都花白了,卻從來沒有碰過一次做官的機會。」

 

      行人很奇怪:「怎會連一次好機會都碰不到呢?」

 

      老人回答:「我年輕時候是學文的,學成之後準備考官,可是那時節社會上都尊重老年人,年輕人再有學問也不被看重,我也跟著倒霉。後來換了一個新國君,他崇尚武功,我就棄文學武。等我學成了,年紀也老了。那時候社會上又開始重視年輕人,老年人武藝再好,也不被重用。就這樣,我碰來碰去,碰得滿頭白髮,還沒有碰過一次做官的機會。天啊,好不教人悲傷!」

 

 

 

      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年老白首,泣涕於塗者。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對曰:「吾年少時,學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宧,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後主又用武,吾更為武,武節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嘗一遇。」

《論衡‧逢遇》

 

 

【今解】

 

      老頭子的悲傷不遇,說明在治學上趕時髦、趁浪頭,結果只能失敗。但是,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裏,人才的選拔使用,徒憑統治者的主觀好惡和一時選擇,或修文或偃武,或尊老或愛少,或論資排輩,或不次超遷,都沒有固定的制度,嚴格的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就不知埋沒了多少人才,不遇之嘆,理固宜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