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 

      宋國有一個老頭兒,很喜歡猴子,在家裏養了一大群。日子一長,他瞭解猴子的性情,猴子也居然懂得了主人的心意。老頭兒愈發喜歡了,寧可讓家裏餓著肚子,也要讓那些貪心的猴子頓頓吃飽。 

      不久,家裏的糧食快要吃光了,他想減少猴子的定量,又怕猴子們不肯答應,怎麼辦呢?於是,老頭兒先對猴子們說:「從今天起,我給你們吃橡子,早上三升,晚上四升,了嗎?」猴子們一聽,都亂蹦亂跳,齜牙咧嘴地表示不滿。 

      「好吧,好吧,」老頭兒連忙又說,「增加一點,給你們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總該滿意了吧?」猴子們聽了,都搖頭擺尾地趴在地上,十分滿意。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列子‧黃帝》

 【今解】 

      這個老頭兒倒是掌握了猴子們的心理,因為橡子的總量並未改變,只是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地變換了一下,猴子的態度便前後大不相同。 

      事物的量變,要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然而量變引起質度往往通過兩種形式:一是量的增減,一是排列組合的變化。人們有時不注意這後一種形式,而這個故事裏的老頭兒正是利用這種形式,引起事物的某些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