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與雁鵝 

      莊子行經一座深山,看見路旁有棵枝繁葉茂、要幾個人才能合抱的大樹,樹下站著一群伐木的人,他們著拉鋸、斧頭,卻不動手砍樹。莊子奇怪地問他們,他們回答說:「這棵樹中質不好,不能用。」「呵!」莊子恍然大悟,回頭學生們說:「怪不得它長得這麼粗壯,年歲這樣老,原來是它不材哇。做人處世也要像這棵樹一樣才好。」 

      走出深山,已是傍晚。莊子便去尋村莊,在一個朋友家裏過夜。朋友看見莊子遠道而來十分高興,連忙吩咐兒子殺鵝備酒。兒子提刀問道:「爸爸,是殺那隻會叫的鵝,還是殺那隻不會叫的?」主人回答:「不會叫的鵝有什麼用?當然先殺不會叫的。」 

      莊子的學生在一旁悄悄問莊子:「先前,山裏的大樹因為不材而活得那樣長久;現在,主人的白鵝卻因為不材而先要被宰掉,先生該如何解釋呢?」 

      莊子笑著說:「處世要在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即似是而非,誰也抓不住把柄。」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

《莊子‧山木》

【今解】 

      俗話說「不騎馬,不騎牛,騎個毛驢最自由。」這也就是「材與不材之間」的處世哲學。這句話歷來成為一些甘居中游、苟且偷安者的生活信條,這當然是錯誤的。但是,按莊子的邏輯,「材」必然發展到「不材」;「不材」又不免發展到「材」,無論「材」或「不材」,都不免遭到危險。他希望事情發展不要過頭,以免物極必反。不可否認,在這裏他看到了辯證法。但是,事物不可能永遠處於「材與不材之間」,從這點來說,莊子的願望又是違反辯證法的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ktakhk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