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馬子問道 

      巫馬子對墨子說:「你主張兼愛天下,並沒有利於人;我主張不愛天下,也不曾害於人。我們兩人的功效都沒有看見,你為什麼自以為是,而老是責難我呢?」 

      墨子回答:「譬如街上的房子失火了,一個鄰居準備取水去撲滅火勢,另一個鄰居準備操起火把去助長火勢,但是都還沒有做到,你說這兩個人誰好呢?」 

      巫馬子回答:「當然是準備救火的鄰居好,而那個想火上添油的人不好。」 

      墨子微笑著說:「對啦,雖然他們兩個人的功效都沒見到,但誰是誰非已能判定。這就是我自認為是,而以你為非的道理了。」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子兼愛天下,未云利也;我不愛天下,未云賊也。功皆未至,子何獨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於此,一人奉水將灌之,一人摻火將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貴於二人?」巫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摻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墨子‧耕柱》

 

 

【今解】 

      墨子用這個故事來強調動機的重要。動機和效果基本上是應該一致的。當然也有動機好而效果未知的情況。但是,如果一開始的動機就很不好,如墨子的比喻,人家失火,你卻去助長火勢,即使未遂,你總不能以效果未見來為自己的動機辯護。這裏,動機的好與壞還是有區別的。當然,真正檢驗動機的應該還是效果。要使好的願望變成好的效果,就必須照事實規律辦事。

 

boktakhk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